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271|回复: 0

八省新高考,志愿怎么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9 15: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06-17 18:04·南方周末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梁淑怡/图)

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快一周,距离月底放榜还有些天,河北保定市某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李佳逸一直在“连轴转”。

“现在我们和家长最关心的其实不是分数了,等分数就是等一个结果。”2021年6月15日,李佳逸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最关心的是头一年志愿怎么报。”

从年级主任到教导主任,这是李佳逸主持学校高考工作的第十年,也是她的学生们第一次参加新高考。新高考改革实施七年,随着第三批省份加入,参与者增加到了14个。分别是2017年首次新高考的上海、浙江,2020年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以及2021年的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与新高考改革相随的是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变革。目前,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志愿填报大体依循最早实施新高考的两省两种模式,一种是上海模式,也就是“院校+专业组”志愿,在上海,本科普通批次设置24个平行志愿。另一种是浙江模式,“专业(类)+院校”志愿,在浙江,一共可填80个志愿。

尽管这两种模式在前两批省份已有实践经验,但各省份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没有往届录取分数及位次参考,对全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也缺少规则运用经验。这是初次面临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普遍遇到的难题。

连日来,接受学生和家长的频繁咨询,李佳逸声音已经有些沙哑。“别说他们(学生、家长)了,我们(老师)之前已经经过培训,现在有很多还是懵的。问题一多,能解释明白的没几个。”

同一天,直到晚上十点,浙江宁波市效实中学校长裘建浩还在开会,会议主题正是第二天的高考志愿填报说明会。

相比于四年前组织、指导第一届“新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忙乱,裘建浩如今胸有成竹。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第二天的说明会上,浙江省考试院原副院长刘宝剑将会去做讲座,解读高考志愿填报的原则和技巧,同时为学生和家长现场答疑解惑。

“一定要把志愿全部填满”
不同于前两批的“3+3”模式,2021年八省份新高考实行的是“3+1+2”,即“语数外+物理/历史+其他两门选科”。在志愿填报改革上,辽宁、河北和重庆三个省份实行浙江模式,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则采取上海模式。

“院校+专业组”的上海模式,对原有志愿填报方式的“动刀”相对不太大,仍以院校为主要考虑对象,只是高校将所有专业分为几个大类(组),同一专业组对考生有相同的选科限制。

而“专业(类)+院校”的浙江模式,则因为其繁多的专业选择,往往让学生更“头疼”。在浙江,考生最多可填报80个志愿,而参考浙江模式的省份,志愿可填数量最多的当属辽宁省——112个。

回忆起初面对“专业(类)+院校”填报模式时,裘建浩说学生、家长们最大的困惑在于,选择多了怎么选?

原本的志愿填报,一个学生每批可填5-6个学校的志愿;而“专业(类)+院校”变为专业优先,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了解要更加全面,不能单纯了解学校,更关键的是要清楚自己想报什么专业。

裘建浩提到,浙江省有80个志愿,选择多,总有学生没填满。

“有的学生填了二三十个就不填了,觉得头疼。”裘建浩说,“我们学校(有的学生)可能只填40个左右的志愿,就一半左右。因为他们目标比较明确了,他喜欢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比较明确)。”但裘建浩并不鼓励这种做法,他还是劝学生们尽量一个志愿也别浪费。

在浙江模式的不少拥护者看来,该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是不会出现志愿调剂,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兴趣。过去志愿填报是以院校为单位,再考虑专业,专业分数不够的话,再调剂到其他专业去。

而上海模式为“院校+专业组”,依然存在被动调剂的风险,只不过是在专业组里调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覃红霞对南方周末记者指出,专业组的划分确定,各省规则不一,有的省份是由高校设置专业组,有的省份是由本省考试院根据高校选考要求自动确定专业组。她提醒考生,一定认真审阅专业组包含的专业。

“(浙江模式)扩大了考生在录取环节的选择性,可选的志愿变多了。”裘建浩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重大改革。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这一模式也有其弊端。高校专业比较多,过去有的高校招生最多有一百多个专业。过去的志愿填报模式下,每所高校都会划一条分数投档线,卡住一个基本的录取分数。现在如果把高校的专业分得零散,可能会导致有的高校热门专业招生分数比较高,另一些专业则比较低。这样一所高校内部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浙江温州市永嘉中学教导主任李林贵也有类似的观察发现。在高校专业“冷热不均”的形势下,一些综合实力相对薄弱的高校独具优势的专业迎来了报考高潮。“比如,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是温州医科大学排头专业,录取分就相当高了。”李林贵分析,过去院校和专业捆绑时,该专业分数没有这么高。现在,如果一个专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话,分数线就可能更高了,许多学生都奔着这个专业去。

身处同样参考浙江模式的河北,“一定要把志愿全部填满”,已经成为李佳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李佳逸最担心的反而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过于偏执,陷入非哪个专业哪所学校不去的执念,最后因没有填满志愿而“落空”。“一个高中生对大学志愿究竟能有多深的了解,我觉得都是极其有限的。”李佳逸说。

无论志愿改革怎么改,“冲、稳、保”,老师们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基本策略永远不变。

裘建浩建议学生把80个志愿分成三部分,前30个左右填报往年录取位次比自己实际位次高,学生也很向往的专业;中间30个左右填报跟自己实际位次相当的专业;后20个左右填报往年录取位次相对较低,但学生喜欢的专业。

更看重相对位次
但第一年参加新高考的八省考生,并没有往年数据可参考。这是李佳逸的另一个担忧,“可以说,(填报志愿)原来的(录取)数据参考意义就不大。”

2020年北京首次新高考,考生李静西也曾陷入这样的恐慌中。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自己填报志愿前查阅往年数据没什么可比性,尤其前一年,即2019年的录取分数又普遍虚高。“第一年改革,也不分文理了,你看完往年文科的排名再看理科的排名,哪边都感觉就不上,看理科,比分数线高出一大截,文科又够不上。”李静西说。

裘建浩反复强调的位次,也许能提供一些参考。不管是原志愿填报模式还是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都是以学生的名次或位次为主作填报参考。裘建浩解释,原高考填报志愿以院校为主,每个院校录取人数较多,对名次要求相对低些;新高考填报志愿是以专业为主,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录取人数较少,这样就更注重位次。

对于第三批新高考的八省份考生,无论浙江模式还是上海模式,多位长期研究志愿填报的专家给出了一个共同的思路——一方面可以参考高校过去三年的平均分数线、平均位次。另一方面,学生的高考成绩在全省的排名位置,也可以作为基本参考。

熊丙奇指出,在总分排名位次下,各省还会公布更细的位次,比如物理加化学、物理加生物等这些组合具体的排名。这就是志愿填报时作自我定位的重要依据。

“其中最重要的定位依据,其实还是物理和历史类的定位(单科),同时,还要根据往年录取情况来进行调整。”熊丙奇强调,第一次参加新高考的学生不能够简单参照往年的文理排名,因为今年的物理类和历史类,和往年的文科的招生计划相比,肯定会有调整。这要等到6月20日前后,各省公布新的招生计划才能具体分析。

待新的招生计划公布后,才能分别去看物理类和历史类的招生计划,再据此调整自己的定位。

至于优先考虑好的学校还是优先考虑好的专业,这一长久以来的难题恐怕依然因人而异。裘建浩的建议是,现在高校开通转专业的渠道,学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再考虑自己更喜欢什么专业。高考高分段学生综合能力也相对突出,更容易符合转专业的条件。高考分数中等的学生(排除个别考试失常)综合能力往往不能满足高校设定的转专业条件,因此建议优先考虑专业。而低分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都行,可以在考研时再调整专业或学校。

“不管是新高考还是旧高考,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是最重要的,今后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建议优先考虑院校;准备大学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建议优先考虑专业。”裘建浩说。

看清专业要求,避免“掉坑”
对于选专业,裘建浩和李林贵都提到,多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均向他们反映,最想提醒学生的一点是:看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细则,避免“掉坑”。

“掉坑”,指的是一些学生进了大学后,发现专业所要求的基础学科知识,自己过去并没有相关储备。比如,上的虽然是生物类专业,但不少课程需要有一定化学基础,学生在高中却并没有相关选科。这让他们的大学学习一开始,就陷入了基础不扎实的根本性难题。

裘建浩说,大学不可能让这些学生全部重修,但高校对学生个人的教学目标可能会降低,课程水准也随之拉低。“比方说,原来80分的要求,60分给你通过也算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

高考选科模式改变是推动高考志愿填报改革的动因,也影响着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的完善。八省新高考的“3+1+2”模式和前两批的“3+3”模式相比,最大差异,就是在物理和历史两科,原来是自由选择,现在是必选其一。

目前,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六省份依旧实行“3+3”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在“3+3”模式下,少数考生避难就易放弃物理得不偿失,“即便高考获得高分,但没学过高中物理,重点大学怎么敢招收?”

熊丙奇则发现,“掉坑”的学生在刚实行“3+3”模式时不少,当中也有高校录取规则不明晰的原因。“当时很多大学为了提高录取分数,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很宽松,结果某个专业本来就要学物理,却提出了科目不限的要求,或是理化生选一的要求。”

随着新高考改革继续推进,部分科目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有所改善。不过,仍有高校的专业选科要求比较宽,仍可能出现学生的高中选科与大学学习不接轨的情况。

这一问题在“3+1+2”的模式下得以缓解。“物理历史二选一,这种做法虽然不能说百分百解决了问题,但还是缓解了一点,”洪成文说,“对于考生来说,(志愿填报)不是高考的问题,而是选科(考)的问题。”

如何规避选科不对应,有高校招生办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高校在大类招生时,也会把投档学生的选科交给专门人士审核,看是否与专业组要求相匹配。

但裘建浩认为这种审核的范围过于宽泛,比如,没有对专业所对应的选科作更细致的要求。不少专业的主要课程实际上不止要求只有物理或化学基础,“高校还是倾向提高录取分数,招录时,分数决定学校地位。”裘建浩说。

因此,熊丙奇同样提醒,高校一定要清楚自己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能过于功利地只为提高录取分数。

已实行过新高考的省份如浙江,将4年来的志愿填报数据公布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站上,供学生下载浏览。

“四年下来,大数据很清晰了。”李林贵回忆,“2017年第一届,当时有很多换算公式,计算某个高校在新高考中的对应位次,基本上也准。但对每个专业来说,就不那么精准了。”

(应受访者要求,李佳逸、李静西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 南方周末实习生 孙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3-29 17:04 , Processed in 3.2707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