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用脑量”将可能成为判断行业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指标。这个“脑”不仅是 AI 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情况,也指的是 AI 开发者数量和大家的智慧。
在现实中,AI 的落地产业已经非常广泛。通过开源和开放,AI 正在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中,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李彦宏在现场展示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录音:在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召开前,百度智能客服给购票的开发者们打了数百通电话。智能客服模拟了人声的语音、语调,并且对答如流,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AI 技术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传统行业,展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制造业,AI 解放了人力。
以前,圣象地板在生产的很多环节都早已实现了自动化,可最后的地板分拣工作,却要完全依靠人的肉眼识别,一秒一块地进行。现在,在 AI 的辅助下,地板制造业分拣流程自动化成为了可能,这不仅能提升了效率,也能把工人从需要脑力判断的重复、低效、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美国,很多超市收银台对购物车下层未付商品缺少有效的监视,平均每周每个收银台的损失高达近百美元。美国零售安防提供商 Checkpoint 的 BOB SYSTEM 设备,运用了百度的 EasyDL 技术,准确地对购物车下层的商品进行判断。一旦识别出未结算商品时,收银员就会实时收到提醒,这大大提升了收银员的结账效率,更帮助超市降低了运营成本和商品损耗。
像陈医生这样利用百度 AI 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案例正在不断涌现。但是,让所有的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都自己动手做 AI,这是不可能的。在未来,百度将继续把自己积累多年的 AI 技术,也就是数据、算力、算法开放出来,让人们拥有平等获取 AI 的能力,来一起跨越“智能鸿沟”!
除了已开放的多项 AI 能力之外,此次大会上,李彦宏着重强调,AI 应用的爆发,对算法、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需要 AI 运算处理的数据差不多每24个月就至少增长一倍,建构模型的复杂度是原来的5倍,与之相关,就需要计算能力强大十倍的芯片才能及时跟上。这一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算法、软件和硬件工艺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大规模 AI 运算的实践探索,百度自主研发的 AI 芯片产品——“昆仑”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昆仑”是迄今为止业内设计算力最高的 AI 芯片(100+瓦特功耗下提供260 Tops 性能),可高效地同时满足训练和推断的需求,除了常用深度学习算法等云端需求,还能适配诸如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语音识别、自动驾驶、大规模推荐等具体终端场景的计算需求。
“相比最新基于 FPGA 的 AI 加速,‘昆仑’性能提升了近30倍!”李彦宏表示,昆仑的诞生,使得百度大脑具备了更完备的软硬一体化能力,这极大成就了百度大脑3.0版本的算力增长。基于此,百度大脑3.0形成了从芯片到深度学习框架、平台、生态的 AI 全栈技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