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破一考定终身 专家热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4 21:3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08月21日07:47  新华日报

 一直牵动着社会神经的高考[微博]制度改革,成为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重要议题之一。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在上述会议上的寥寥数言,道出了高考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多次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

  东南大学[微博]高教研究专家仲伟俊教授从研究的视角分析认为,分类考试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高考中进行分类,即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职院校入学考试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另一层意思是同一门课程在一年中实行多次考试。

  “在当下,一年多考对考生而言更显重要。”仲伟俊解释,一门课程实行“多次考试,取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考生毕竟是年轻人,考场发挥失误在所难免,多次考试就可以减轻‘一考定终身’所带来的压力。”

  业界人士指出,基础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思维方式的锻炼和行为人格的培养,但“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让本该丰富多彩的基础教育沦为应试教育,固化了孩子的思维方式、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创新意识,这种格局必须打破。

  综合评价,改变“唯分数”标准

  综合评价,是高考改革重要指向之一,针对的是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教30余年的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朱明华对此感触尤深:“目前高考‘以分取人、分分比拼’的格局仍没有改变,高考分数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唯一依据没有动摇,平行志愿的推行更把高考分数用到了极致,‘分数决定命运’、‘分数论英雄’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朱明华认为,通过一张试卷既选拔学术型人才培养对象,又选拔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象的做法,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求,也不利于学生未来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直言,现行的高考制度实行的是单一评价体系,每一个学校都是用高考分数来进行录取,甚至可以这样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微博]就让孩子准备高考了,这就是“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唯分数”的评价标准必须改革。“综合评价标准应包括高考分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更能反映学生素质的指标。”

  2008年以来,我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方案。业内人士认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方案与国家高考改革要求虽然比较接近,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打折”问题,如“3+学业水平测试”比较硬,而“综合素质评价”比较软,必测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变味成“小高考”等,需要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着重加以解决。

   多元录取,增加学生选择权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最终要体现在多元录取上,否则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的评价标准就是一句空话。

  熊丙奇认为,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集中录取制度,如果分类考试仅仅是对考生进行高职技能性考试和本科学术性考试的简单分类,在录取阶段还是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集中录取,那么就不可能改变“唯分数”的现状。



  多元录取,简单说来,就是高校根据申请者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评价,结合学校面试考察,自主录取考生,考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这种录取方式,学生考试次数没增加,但选择权大大增加,同时高校录取自主权也增加了。”熊丙奇说。

  “美国的大学不喜欢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被哈佛录取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生刘天宇说,考试分数只是美国高校录取因素之一,平时在校学习成绩、老师推荐信、参加课外活动等,往往比考试分数更重要,这种素质导向、能力导向的录取方式值得国内高校学习。

  近年,全国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2014年江苏的高考录取率甚至达到了88.9%。“以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紧张,实行统一的录取制度比较适合,而从这几年情况看,高考生源一直在下降,一些本三和高职院校甚至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困境,这种情况对于改变统一的录取制度是一个契机。”业内人士表示。

  专家提醒,多元录取需要有公平公正的制度来保障,以免出现“变味”现象。(蒋廷玉 王拓 葛灵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5-7-21 03:40 , Processed in 0.1618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