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媒:改革或增加高考压力 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9 00:0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参考消息网9月8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5日发表题为《高考改革,正道还是歧途?》的报道称,作为与国运和个人前途紧密相连的选才制度,高考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催生了千百种相关产业,也留下了无数悲喜故事。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寒门难出贵子等种种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新的改革方案已如弦上之箭。

  9月4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被称为自恢复高考后最大规模的高考改革,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方案一出台,便引起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新方案下,高中不再文理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对这一方案,不少人表示欢迎,但也有评论指出,其在执行中可能会走样。《新京报》评论说,如果中学还是围绕考试来组织教学,那么很可能还是集中开设某些科目,并鼓励学生集中选择,这样一来,所谓“文理不分科”也就会被架空。著名教师李谓也说,根据思维规律,能同时学好、考好文和理的同学是少之又少的,不分文理科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考定终身”始终是为人所诟病的现象。新方案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将成为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高考中不必重新再考。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新方案探索的目的是想破解“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一些教育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高考科目减少了,学生压力未必减少。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学生从高一年级,每一个学科的成绩都会计入总分,这就意味着进入高一就等于进入高考,会让高中阶段的学生难以承受。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指出,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是集中录取,因此,文理不分科、分散高考压力,最终可能演变为增加高考压力,把整个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

  “鲤鱼跃龙门”常被用来形容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的命运转折。但是近年来,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有老师在网上发帖感叹,如今已经是“寒门难出贵子”。

  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公平现象。统计表明,山东、河南、四川这几个人口大省,学生考上北大的机会,平均只有北京本地考生的1/46。

  对于区域公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曾指出,各地招生名额的数字差距背后,是一条心照不宣的“属地原则”。新方案落实过程中将怎样解决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人民时评指出,高考改革,一直是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难解的改革试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

  世上任何事,既不存在百分百的公平,也很难达到百分百的科学高效,改革永远会充满争议和风险。当今多元化的中国,参加高考已经不是年轻人通向成功的唯一桥梁,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仍将是影响无数学子命运乃至国家人才兴衰的重大战役。三十多年的高考改革,时至今日,借用邓小平的话来说,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延伸阅读】

  境外媒体热议中国高考改革:试破“唯分数论”

  2014-09-07 09:26:04

  外媒:改革或增加高考压力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3年6月20日,宁夏银川市二中公布高考成绩(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9月7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5日刊登题为《中国出台期待已久的改革严格的高校招生考试的计划》的报道。报道称,中国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内地高校招生考试的计划,希望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拥有更多控制权。

  根据这一新计划,高校招生将减轻对统一高考成绩的依赖,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

  目前,全国高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科以及分别包含3门学科的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取决于学生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计划说,到2020年,高考将不再包括文综或理综。届时,学生可自主选择6个科目中的3个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用于大学入学。

  上海和浙江被选为率先开展改革的试点地区。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

  评论人士说,这一改革将确保学生接受全面高中教育,但也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北京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将不得不因此打一场“持久战”。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开始面临高考压力,因为他们知道,头两年获得的分数也将在高校招生过程中产生影响。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5日以《中国启动高考改革试点 探索破解“唯分数论”》为题报道称,北京有关学者认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招生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高考改革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在教育制度仍有不少弊端,特别是包括教育机构在内的社会诚信仍令人质疑的背景下,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将面临许多挑战。

  试点主要探索的内容是“两依据、一参考”,即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探索的目的是想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昨天说,这次高考改革方案是个进步,但方案与公众对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

  熊丙奇4日说,多年来,中国高考改革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分值改革等,这导致每次高考改革结果都是换汤不换药。这次仍旧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录取制度改革的突破还不多。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9月4日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称,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这次高考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在促进公平方面,这次改革一方面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具体的指标为: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另一方面,这一改革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以期改善中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的教育专家指出,要考虑到在户籍改革、农村户口逐步取消后,如何界定“贫困生”、“农村学生”等问题,否则不仅难以杜绝过去已有的作弊加分等问题,还可能出现“高考移民”等新的问题。

  【延伸阅读】

  业内看好高考改革前景 专家建议录取制度改革相随

  2014-09-06 08:52:14

  中新网杭州9月5日电(见习记者 施佳秀 实习生 董佳丽 邵晓鹏)4日上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作为两个试点省份之一,将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对于此次高考改革,业内一致看好,称将促进社会高位运行,达到人才分流的目的,同时也提出实现高考改革的目的,需有高校录取制度改革相随。

  现如今正在实施的高考方案为“语数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改革后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文理科互相渗透,促进社会高位运行,从长远看还可以达到人才分流的目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容中逵告诉中新网记者。

  “高考改革是必要的。”浙江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冯定应肯定此次高考改革,他认为,传统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人用一个标准衡量,此次改革增强了选择性。

  教育界人士和专家们一致表示看好高考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坦言,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并非统一高考产生,如何保证公平性及如何管理成了难点。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楼世洲提出另一种担忧,“有可能出现新的应试教育。”

  除了高考科目改革,高校如何录取也备受关注。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不能只局限于考试改革,录取制度改革才是真的改革,他认为可以借鉴香港等地的自主招生方式,由学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

  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国发布的改革方案中提到,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作为此次高考改革试点,浙江仍未发布改革详情。楼世洲称,学生在高中就应关注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以此来选择高中的课程结构。

  浙大附中教学处副主任李刚豪坦言,学校里面已经准备开设生涯规划课,学生也提前在考虑将来所从事的专业。

  “高考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要同步进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肖龙海称,如果大学录取制度没有改革,此次改革空间及意义并不大。

  如何同步?肖龙海建议称,大学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选择不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科成绩,偏向理工科的专业需要提供物理化学生物的成绩,偏向人文社科的需要提供历史地理政治的成绩。(完)

  【延伸阅读】

  中国高考改革欲打破唯分是从 促科学选才

  2014-09-05 11:17:00

  外媒:改革或增加高考压力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意见》明确,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资料图为山西太原高考考生走出考场。中新社发 武俊杰 摄

  中新网9月5日电 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内容包括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对于中国此次进行的教育改革,境外华文媒体高度关注,认为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想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并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改革突破唯分是从 不再一考定终身

  《意见》指出,要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的文章认为,高考改革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这份《意见》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在高考制度上做出的最为全面和系统的改革,将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招生产生重大影响。

  文章指出,中国各省市的高考主要按文理分科,考察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外加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成绩,也就是所谓的“3+X”考试。高校在招生时,依据这些考试科目的总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这种高考招生制度存在“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想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

  香港《文汇报》5日刊文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历来都是高考招生录取中毋庸置疑的铁律。然而在今天,分数统一划线录取的“一元选拔模式”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弊端,很多学生被绑架在分数的战车上,没了兴趣,忘了学习的初衷。

  文章还指出,试点地区浙江和上海的高一学生还无法知晓,但他们知道,肯定会有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评价会加入其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憧憬着,高中期间能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唯分数论”的高考中解脱出来,不再分分计较。

  台湾《联合报》的文章也对《意见》的作用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是这个大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制度变革,并期待能改变“一试定终身”的弊端。

  改革利学生全面发展 促科学选才

  《意见》指出,要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另外,《意见》还提出将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这是《意见》欲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香港《文汇报》文章明确道,方案将以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考试内容形式、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进行综合改革,推进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香港《大公报》的文章还指出,在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强调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考察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为避免学生严重偏科,并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延伸阅读】

   聚焦高考改革“十变”:不分文理科 取消艺体特长生

  2014-09-05 09:25:00

  外媒:改革或增加高考压力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肥西中学2011级宏志班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笔记,迎战2014年高考(2014年5月13日摄)。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 吴晶、施雨岑、胡浩)将于2017年起全面推进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公布,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全新设计和部署,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等10项变化备受关注。

  【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高考计分3+3,自选科目看特长】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学业水平要测试,综合素质入档案】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取消艺体特长加分,省级加分不通行】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回归全国统一卷,异地高考更有戏】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自主招生后进行,联考培训要取消】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高职院校搞“特招”,职业技能是必考】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录取不再按批次,双向选择机会多】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校长签发通知书,录取结果可申诉】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绿色通道再拓宽,寒门学子不用愁】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外媒:改革或增加高考压力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山东省潍坊市富华国际会展中心设立的2014年省外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潍坊考区报名处,学生们边走边看高校的招生简章(2014年2月8日摄)。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华社发(张驰 摄)

  外媒:改革或增加高考压力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名考生于2014年高考首日在北京八中考点外候考(2014年6月7日摄)。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原标题:外媒:改革或增加高考压力 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5-7-21 04:41 , Processed in 0.3245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