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wang 发表于 2018-8-13 22:54:37

央视评“高考调包”:公平焦虑使人进退失据

2018年08月13日 09:37 央视新闻

“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不存在他人模仿笔迹作答和调包现象”,针对“河南四名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一事,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经过多日调查,于8月11日通报调查结果。

  一锤定音!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的通报,迅速在舆论场中获得好评,无数网友认同并点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在当晚刊发微评:“不存在人为调包”,河南省纪委监察委以严格程序回应“答题卡被调包”质疑,以公正调查驱散疑云。这也警示:谁都不能伤害高考公平,否则将动摇公众对高考的朴素信仰。但愿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涉事学生和家长,经历此事后,还能回到正常生活,以更诚实的心态面对多彩的生活和未来人生。

  舆论赞同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的调查通报,不仅在于该机构权威,更在于调查程序严谨,比如“经查看监控视频和调查核实”“依据笔迹鉴定结论”。事情到此,暂时可告一段落。站在时间轴上,如果把这一事件形容为一部短剧,每一个画面无疑都有信息量,都值得反复审思。

  风起于青萍之末。事情起因并不复杂。河南高考成绩可查询后,某考生父亲对女儿335分的成绩感到难以置信,因为此前女儿估分627分。面对女儿“这不是我的成绩,可能是成绩被弄错了,也许是被别人调包了吧”的陈述,这个父亲决定维权,于是通过个人微博、朋友圈等渠道发表个人看法。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各地都有考生觉得考分不正常,也都有考生选择查分,在现有机制健全的环境中,这很正常。有错就纠,没错翻篇。年复一年,各地招生部门也都作为一项规定动作和常规工作。然而,具体到此事,因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而变得复杂起来。

  简单回顾此事,可用几个字形容所涉群体。

http://n.sinaimg.cn/edu/transform/181/w550h431/20180813/ZiT3-hhqtawx7299999.jpg

省教育厅官方新媒体此前发出的调查结果通报

1、疑

  这起事件共涉及4名考生,家长面对孩子的较低分数,无不错愕,难以接受。据报道,7月中旬的一天,某家长在河南省招办门前遇到了同样不相信孩子成绩差的家长,交流后决定集体维权。

  家长有疑问,再正常不过。从这位家长高考前后发的微博看,他对孩子一直抱有较高期待,比如6月8日发微博称“忽然想到考场里的你会高考作文满分呢”。此前还表示,“高考如期而至,大事需要静气,小女自信满满,闲庭信步北师。高考还有9天,梦想必将成真,恰同学少年,不负好大学。”综合媒体报道可知,这位家长认为女儿一定能如愿进入名校。可现实将他的梦想击得粉碎。

  有疑问就需要把问号拉直,何况关乎女儿人生大事的问号。这位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探索真相,无论实名举报还是网上发文,一切都符合逻辑。

  2、炒

  如果说事情一开始还算常态化发展,随着自媒体的介入,让这一事件变得诡异起来。有人披露一个颇堪玩味的细节,4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后,又把万字长文的举报信发给了几家自媒体,要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施压,有的自媒体选择了拒绝,因为证据确实是不怎么充分,但是“波动财经”还是把它发了出来。

  8月5日,自媒体“波动财经”编发了学生家长的举报信,该文迅速刷爆朋友圈。8月6日,此事在微博舆论场广为传播,继而持续发酵。该文“编者按”中写道:高考是改变个人一生命运的机会,孩子在成长阶段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会影响其踏入社会的心智发展。波动财经了解到,考生家长向河南省教育厅申请信息公开过程中,另外数名考生家长也怀疑河南省招生办涉嫌舞弊。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平时成绩稳定,高考估分高于平时平均成绩,考试结果却分数差距较大。面对漫长的求真过程,孩子家长只能痛苦:拿什么拯救你,我18岁的孩子……

  不得不说,这一按语颇具“煽动性”,不仅让这一事件走向公共舆论,更激发了公众的“正义感”。如果没有自媒体推波助澜,事件不会如此演绎,也不至于如此一波三折,越炒越热。“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可是一些媒体有意无意的炒作,特别是唯恐天下不乱的病态思维,让这起事件变了味。

  3、怒

  不可否认,相关自媒体发布消息后,一些有识之士持保留态度,特别是业内人士纷纷分析,认为“调包”不可能。更有“过来人”翻出旧文——2013年8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报道《高考分数“被调包”骗局为何年年上演》,报道认为,个别考生编造谎言最初只是为了应付家长,蒙混过关,如果家长深信不疑且不依不饶的话,就可能闹成一起公共事件。

  应该承认,从常识看,随着制度监督越来越严格,高考成绩“调包”确实不可思议,也难以发生。具体到此事,不少网友的情绪被点燃了,一些人正义感爆棚,挥舞愤怒的矛头乱戳,又是笃定认为考生的试卷一定被调包,他们太惨了;又是指斥高考造假大行其道,严重戕害社会公平,重创人们对高考的信心。更有甚者,有少数人趁机攻击高考制度,甚至抹黑河南。

  夸大其词、上纲上线,是可笑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是偏颇的;故意标签化高考,刻意妖魔化体制,肆意污名化地域,更是不可原谅的。

  4、查

  面对举报,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没有自乱阵脚,在节制中保持有条不紊地回应,在依法依规调查中与民众积极互动。

  据报道,早在家长写举报信前,相关部门就悉心回应。举报文章经自媒体发出后,引得舆论哗然,8月6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开发布情况说明:近日,网上反映“个别考生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对此,为维护高考工作的严肃性,纪检监察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维护高考良好声誉。

http://n.sinaimg.cn/edu/transform/75/w550h325/20180813/h-DS-hhqtawx7307219.jpg

省教育厅此前发出的情况说明
  对于大众关注、极易引发舆情的教育部门而言,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有助于还原事实真相、平复公众情绪,此后,网民观点趋于理性,并希望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8月7日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发布公开信,回应“河南四名家长质疑孩子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称“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针对此事,河南省纪委监察委成立调查组。从全面调阅审核4名考生的答题卡运转视频监控资料,到认真查阅和比对4名考生的试卷原件、答题卡原件和扫描件,从对有关举报人、被举报人、考务人员和当事人进行谈话、询问,再到委托权威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对考生笔迹进行检验鉴定……真正做到了依法依规,一丝不苟,彰显出专责机关维护广大考生合法权益和高考制度权威性公正性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相关部门以恪尽职守的态度、雷厉风行的行动,受到了舆论的普遍赞同。公开带来公信,公平塑造公理,事实再次说明,只要秉承公正就能凝心聚力。

http://n.sinaimg.cn/edu/transform/366/w550h616/20180813/IPce-fzrwica0728883.jpg

小结

  至此,事件已画上句号,但带给人们的思考却不会消失。从中不难看出,高考公平在世人心中占有极大的分量,而公平焦虑也让一些人进退失据。特别需要关心的是,这几名考生需不需要获得心理救济?最不可原谅的是那些添油加醋和煽风点火的自媒体,他们中的一些人打着正义的旗号,不过是为了追逐流量故作惊人之语。捕风捉影乱贴标签,夸大其词无事生非,“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这种粗鄙的营销炒作理应受到制止和谴责。

  原标题:如何审视高考“掉包”事件

  作者:央视评论员 王石川



http://www.sowang.com/sowang_gaokao.jp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搜网高考微信平台

高考政策、高考查询、志愿填报、大学之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视评“高考调包”:公平焦虑使人进退失据